台南風神廟 聞風穿越三百年
台南這座充滿歷史味覺的城市裡
有著一座很特別的廟宇
風神廟
這是祭祀與自然界相關神祇的廟宇
廟埕邊的柱狀石碑上「三級古蹟」的刻字
代表這座古廟是珍貴的文化資產
位在台南市中西區的小巷裡
古老的風神廟
廟的規模雖然不大卻充滿著歷史的痕跡
風神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間
那個年代的台南稱為「台灣府」
是台灣最繁榮的地區
當年的運輸以船運為主
河道上的船隻可以往來於這個區域
港口邊商務繁忙各種交易盛行
隨著台江內海的淤塞和改道
這裡的滄海已成桑田
當年水港門戶的功能也早已消失
風神廟的主神。掌管風勢、天氣和自然變化
與雷公、電母是自然界力量的象徵
早期此地的居民特別尊敬風神的神威
因為只要風穩定的吹著船隻就能順利啟航
農作時沒有強風的肆虐田地也能豐收
所以對「風」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敬畏感
人們在南河港旁邊興建了這座風神廟
祈求風調雨順、航運平安
這座廟對老台南人來說
不只是信仰更是生活上的寄託
早期廟的規模為四進式建築
分別為大門 官廳 風神殿
最後則是大士殿
數百年來廟體經歷了幾次整修
日本時代的市區改正
後半段建築被拆除
在地方信徒募資重建後成為了現在的規格
近期則是地震震垮了廟前的石碑亭
經過修復後才得以重新「入火安座」
風神廟的建築
是一座典型的閩南式三合院格局
屋頂是硬山紅瓦造型
沒有太多繁複的裝飾整體比例十分穩重
屋簷下的木雕樑柱
雕著祥龍、鳳鳥、麒麟等瑞獸
屋脊的兩端還鑲著魚龍造型的排水口
象徵著「風生水起、福氣長流」
走進廟裡煙香裊裊
空氣裡飄散著淡淡的檀香味
風靜靜的流動
肉眼無法看見但卻真實地存在著
廟前的「峴石亭」和「棠蔭亭」
這兩座碑亭曾經被誤認為是鐘鼓樓
經過考證之後發現
是修廟功德的紀念石碑亭
正門的廣場有座石造的接官亭
接官亭建材以花崗石造為主
外觀穩固而古樸
石柱之間的對聯雕刻
以及石額上的浮雕
讓這座亭閣散發著優美的工藝與非凡的氣韻
從外地來的文武官員抵達台灣府城時
從水路登岸走過這座牌樓
會有百姓或官員在這裡恭迎
卸任離開時也會在接官亭送別
如今這座石造亭閣略顯老態
在歲月的流動中依然堅實佇立
與一旁幾座巨大的石碑
透過那份由歲月刻畫出的古意與厚重感
用著模糊的字跡
一同見證台南古城三百年來的風華歲月
風神廟是附近居民的信仰中心
也是早期航海文化的重要地點
遊走在廟邊的小弄之中
還可以看見許多充滿歲月感的建築
伴隨著從廟宇中傳出來的鐘鼓聲與煙香氣息
在流動的時光之中
讓人看見台南這座城市古老的靈魂
也能發現長期居住在老城區中的子民們
順應自然、感恩天地
在每一次風起時
所散發出那股特有的生活哲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