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4的文章

富興工廠1962在世代交替的洪流裡 看見老建築的美好

圖片
  或許是交通便利的緣故 早期在台中車站的周邊 一直是發展較為迅速的精華地區 所以不論是站前或者是後火車站 這附近還可以看見一些日本時代的老建築 隨著時代的改變 市區發展的方向轉向周邊腹地較大的屯區 或許是這原因吧 !? 讓火車站附近的市容得以完整的保留下來 這些造型優美的老屋 為這老城區留下了許多 老時代的記憶   富興工廠在台中後車站附近 這裡是一個有歷史的景點 因為建築內外有著古老滄桑風韻 吸引著許多熱愛復古風的遊客到這裡來朝聖 所以在網路上經常會出現關於這裡的影像與文章   老工廠是台灣早期少數生產美妝製品的產業 老建築經過重新改造成為「富興工廠 1962 」 不過 依然保留著原本古樸的外觀 斑剝泛黃的水泥牆面上有著歲月的刻痕 內部規劃成結合美食、咖啡和文創的空間 也是各種活動和展覽的舉辦地   這個地點距離台中車站僅需步行幾分鐘 各種商品和美食在老建築的加持下 加上新潮的設計與生活美學 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充滿創意與活力的文創聚落 同時也是一個購物和用餐的好去處   走進有著 早期工業風格建築結構 的富興工廠 這裡是一個老舊又充滿歷史感的建築群 舊時代的木造門窗和洗石子的地板 窄小曲折的樓梯間 油漆大片脫落的鐵管扶手 中庭內高大的椰子樹 每個角落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故事 在這孤寂中靜靜地訴說著過去的歲月   平日的午後 陽光從中庭斜射了進來 沒有熙攘的人群多數的店家也沒有開門營業 工場內顯得有些冷清 沿著小樓梯往上走 微黃的燈光下 古老的水泥階梯上有些黝黑 或許這些痕跡 就是早期工人所留下帶有油脂的腳印 這裡曾經有著忙碌的作業場景 只是 昔日的榮景隨著時間的洪流逐漸地遠去了   從古至今 人類一直是群居性的動物 人與人之間有著無法抹滅的情愫 然而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中 網路世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 同時也讓現代人有更多的時間用來享受生活 只能經由螢幕來互動的生活模式 正在將各種傳統日常生活的內在逐漸的淘空中 這現象會人們的內心感覺到空虛...

在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看見優雅的建築美學和台灣鐵道發展的軌跡

圖片
  鐵道部園區的主廳舍 建於日治大正時期 在 2007 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 建物為磚木構造 外廊樓板採用鐵軌混凝土構造 一樓大廳有著高挑的弧形天花板 室內天花板及牆面以灰泥雕塑裝飾   這座印象深刻的建築物位於忠孝西路和塔城街之間 這裡在日本時代 是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是台灣歷史上最重要的鐵道行政設施之一 主廳舍除了是交通局鐵道部的辦公地點外 這裡更是多項鐵道工作的主要辦公場所   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文化常設展 展場位於臺北市大同區的鐵道部園區 展覽內容涵蓋了臺灣鐵道發展史 包括歷史事件、車輛、建設 展覽透過豐富的圖文史料、實體文物、互動裝置 帶領觀眾深入探索臺灣鐵道的軌跡與故事   典雅古樸的日式建築內布置成一間間不同主題的展場 展示廳裡的主題訴說著一段段塵封已久的歲月故事 陽光從古樸的木造窗戶灑落了下來 為這座歷史遺跡增添了幾分的浪漫   走進展覽間 時空瞬間穿越到了臺灣鐵道發展的起點 珍貴的文物訴說著古老的故事 我駐足其中 品味著那凝固的歷史感受著時代的變遷   在「咱的鐵支路」展區 呈現了臺灣第一條 鐵路的模型 以及臺灣鐵路發展歷程的介紹 從早期由 蒸汽機車 牽引的火車 到如今行駛於高速鐵路的現代列車 臺灣鐵道走過了百餘年的風華歲月 看盡了臺灣社會的變遷與發展   在「火車日常」展區 可以看到了各式各樣的火車車廂 包括客車、貨車、郵政車 置身於模擬的車廂之中 從列車的聲光律動中 感受著旅途中的情境與風景   在「解碼鐵路信息」展區 展示的是鐵路號誌、車票等文物 這些在火車旅行中會出現的物件 每個小細節都有著重要的資訊 也是鐵路運作的主要環節   在「現代性時空秩序」展區 說的是鐵路如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 鐵路的出現縮短了城市間的距離 讓旅客可以更快速更安全地到達目的地 鐵路也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 改變了傳統商業模式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這展覽讓旅人們了解了臺灣鐵道的歷史與發展 也感受到了鐵道文化的魅力 國家...

舊城區漫遊 體驗老台北城的生活模式

圖片
  位於西門町商業大樓 有一個深藏不露的港式飲茶地點 大酒樓在台灣擁有超過 40 餘年的歷史 以其傳統的手推車港式點心和正宗的港式料理而聞名 酒樓的裝潢獨特而懷舊 在這裡可以品嘗到各種美味的點心     走入酒樓的一剎那 充滿港式風格的環境 你會驚覺彷彿時空回到了數十年前 整個樓層的營業空間有著滿滿的人潮 只見來來往往的服務人員 推著餐車在餐廳裡巡迴 客人可以隨意點選想吃的餐點 顧客們熱絡的談話聲與碗筷的碰撞聲 讓這寬廣的營業大廳猶如傳統菜市場般的熱絡 或許這就是港式飲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吧 !?   就座後先來上一壺烏龍茶解解渴 再點上一份傳統醉雞燒鴨和滷牛腱組合的三色拼盤 這燒鴨皮脆肉嫩油脂分布均勻真的不錯吃 相較之下牛腱的口感就顯得有些偏硬 肉片的味道也有些清淡 醉雞吃起來有著濃濃的酒香氣 口感也還行   可能是生意太好 或者是座位偏離主要通道的緣故 手推車到達時似乎是已經沒啥選擇性 還好主動積極的出擊 拿到了一盤傳說中好吃的蘿蔔糕 這蘿蔔糕外皮煎得金黃酥脆 內裡軟糯香口有著蘿蔔特有的香氣與甜味 至於其他港點就隨意拿了幾樣 大熱天的就吃清淡一些 出外人吃個不餓就行   淡淡的茶香裡 可以聊聊天喝喝茶 或許在這古味十足的茶樓中 可以品味到廣式獨特的閒暇時光   看著這老茶樓歷久不衰的榮景 現代人想喝個茶 其實還有其他許多選擇 會到這裡來 其實吃的是一種情懷一種回憶   台北北門又稱 承恩門 是 台北府城五大城門 中 唯一完整保持建城時代原貌的建築 是台灣新式城門的代表作 也是台北市區僅存不多的清代建築之一   北門是當時台北城的主門 也是台北城內通往大稻埕的核心門戶 北門的建築形式為閩南式歇山式 城門由石磚築成 門額上方刻有「承恩門」   北門歷經了百餘年的風雨 走過了朝代的更替 過渡期間有著多樣的面貌 身處市區重要通道 在都會發展的過程裡 曾經被層層疊疊的高架道路包圍著 重見天日之後 如今已成...

一個充滿歷史與文化的地方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圖片
在資深通勤族的記憶中 北上台鐵列車過了台北車站接著就是松山 不過 上下班時段在這區間會多出一個不知名的小站 這個小站沒有站名只有一座長長的月台 剛開始還以為是偶而的臨時停車 可是每回都有不少人在這兒上下車 久了之後才聽人家說 原來這裡就是台北機廠員工專用的月台 上下班的時段會有幾班特定的班車在這裡停靠 這是我對台北機廠的第一個印象   隨著時代的發展 這個區塊周邊原本的都會型態有了極大的改變 靠近八德路的唐榮鐵工廠遷移到新竹湖口之後 那塊地上蓋了一座造型奇特的百貨公司 緊接著台北機廠也將整個廠區移往富岡 加上附近的松山菸廠也孵出了一顆大巨蛋 這些變化 將原本的工業重地成功的塑造成為了充滿歷史與文化的地方   關注了許久關於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的相關訊息 一直想安排時間來去給他參觀一下 只是這廣大的區域一直處於整理修復的階段 還好 為了讓社會大眾瞭解古蹟修復與保存的完整過程 在不影響古蹟修復的前提下 開放少量預約的方式 讓有興趣的民眾 得以見證國定古蹟修復的每一個階段 進而了解臺北機廠的文資價值   網路上很幸運的預約到了參觀的名額 終於有機會可以去參觀這個感覺很神祕的地方 對於這個行程心中充滿了期待   為了避免錯過報到的時間 刻意的提早出門 搭乘捷運板南線在國父紀念館站下車 沿著光復南路往市民大道的方向 順便可以親近一下大巨蛋嶄新的氣息   在完成報到手續之後 離導覽活動前還有一小段時間 可以先參觀一下員工澡堂 員工澡堂是台北機廠內最早被指定為古蹟的建築 由於機廠內的事務多屬於勞務型的工作 澡堂是工廠內的職工在下班前 清潔身體及舒緩疲累的重要設施   員工澡堂已完成整修並開放參觀 開放參觀的時段不用預約就可進入參觀 裡面有個 氤氳時代員工澡堂 常設展 鋼骨與混泥土架構的建築 半圓弧形的浴室內有著幾座長方型的洗手台 整列造型特別的水龍頭閥體上透著古樸蒼老的身形 浴場的中央有兩池圓形大水池 粗壯的蒸氣管路連接到加熱器上方 陽光從兩側拱形的玻璃窗斜射進來 師傅們在裊裊上升的煙霧中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