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4的文章

寶覺禪寺 一座承載歷史與文化的佛教聖地

圖片
台中市北區健行路的寶覺寺 位處於繁華都市之中 宏偉的寺院靜默地向世人訴說一段跨越時空的歷史 這座創建於日本時代的佛教古剎 融合了東方宗教的智慧與文化交融的特質 是一處既能讓人安撫心靈 又可品味歷史之美的地方   寶覺寺氣勢恢宏的建築群 新建的禪寺樓宇線條簡潔明快 融入了現代佛教建築的實用設計 而於下方的木造古廟 則承載著過去的記憶與工匠精神 這種新舊並存的格局 既象徵佛教傳統的延續 也彰顯了宗教空間對於時代需求的適應力   寶覺寺的歷史可以追溯至 1928 年 初建時受到日式佛教禪院的影響 其設計簡約樸實 與當時流行的禪宗美學一脈相承 寺院設計也融入了中式佛教建築的莊嚴氛圍 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建築風格   木造古廟是當時的核心建築 以其優美的木構造和精緻的雕刻著稱 這些工藝細節不僅體現了匠人對佛教信仰的虔誠 更展現了日台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互補與融合 這座古廟保存至今 是台中市區少數保有日本時代特色的宗教建築之一   寶覺寺的建築美學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從古廟的木質樑柱到新建的禪堂 院內處處都能感受到宗教建築特有的莊嚴與靜謐 典雅的木造古廟 建築體現了日本傳統佛教建築的簡約之美 與寺院的靜謐氛圍相得益彰 當金黃色的陽光灑進寶殿 木材的溫潤質感透著濃厚的歷史味覺 一旁現代化設計融合了和式風格的建築群 和巨大的彌勒佛像 樸素的色調有著極其莊嚴的美感   隨著都市的現代化 寶覺寺也從一個佛教道場 轉變為多功能的宗教與文化中心 寺廟的周邊從一片荒蕪到如今的繁榮樣貌 在地方發展的過程中 寶覺寺和廣大的信眾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寶覺寺見證了 台灣早期佛教從日式型態 逐漸回歸漢傳佛教的歷史過程   這處融合宗教、文化與歷史的觀光勝地 對日本時代建築與佛教文化有興趣的學者與遊客 到中部旅行時也會安排到此地參訪 寺院中也經常可見日本旅人的身影 如今已成為日台歷史文化交流的景點   走入寶覺寺 靜坐在樹下的石椅上 看著曾經數度改變顏色的彌勒大佛像 似乎可以看見一段歷史的縮影 也可聽見風中傳來時光流動的聲響 我閉上眼睛 ...

探索知識的海洋 我在台中市南區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總館

圖片
台中市南區復興路與學府路一帶 有著許多新穎的高樓大廈 隨著市區的發展 在生活機能上變得十分完備 加上幾條主幹道的連結造就了此地交通的便捷 位於南區的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總館 有著造型流線的建築與優雅翠綠的庭園 除了提供人們各種資訊與心靈上的滋潤之外 外圍的綠色場域更是附近居民晨昏散步納涼的好所在 幾次路過國家公共資訊圖書館總館 總會被那亮麗的外觀深深的吸引著 一直都想找個時間來這裡走走   以前常聽長輩們提到這附近 早期有間 靜宜英專 以及國防部陸軍戰車基地 當年靜宜英專校園裡 那群長髮飄逸氣質高雅的女學生 是附近他校男同學最心儀的對象 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 學校早已遷移至他處也改制成為大學 但是當年的那些風花雪月的往事 依舊是許多人心中甜蜜的回憶 戰基處周邊是曾經的軍事重地 如今現場也看不見任何與軍事相關的遺跡 在歲月的流動中 印證了河山依舊人事已非的傳說 但是在南區生活的老一輩 還是習慣稱呼這附近為 ” 戰車部隊 ”   這座建築外觀融合了現代感與環保概念 以簡約而細膩的設計風格吸引眾人的目光 整體採用了流線型建築結構 線條柔和而富有動感 搭配大量的透明玻璃牆面 讓建築在自然光的映照下散發著通透與科技感 配合周圍的綠色景觀 營造出一種低調而優雅的環境 整體風格既有視覺上的現代感 又散發著可以與自然共存的和諧美感   建築內部環境 是一個舒適又充滿設計感的閱讀天地 挑高的中庭空間 自然的光線 讓整個室內顯得格外的明亮 地面是暖色調的地板 搭配現代感的物件與裝飾 讓內部的氣氛顯得靜謐又充滿書香氣息   館內區分為多個區域 可以滿足各種族群的需求 循著館內的標示牌的指引 不論是兒童 學生以及休假中的上班族或是銀髮族 每個人都能在這裡找到適合自己的空間   周圍的景觀設計也極具巧思 館外有一片廣闊的草坪和規劃完善的步道 是當地居民休閒散步的好地方 廣場中央巨大的裝置藝術吸引人們駐足拍照 步道上有著許多座位區和小型雕塑 讓人感覺整個空間充滿藝術風格 周邊栽種著多種的園藝植栽 吸引了許...

漫步綠川河岸 感受城市的蛻變

圖片
綠川是台中市區內重要的河川之一 上游水流從北屯區的丘陵地帶 開始逐漸匯集後流往市區 經歷約十餘公里的流程 與其他河川交會之後 水流匯入中彰的分界線烏溪 最終進入台灣海峽   為了配合都市道路的規劃 上游的部分大部分是以地下箱涵的方式呈現 直到進入中區之後 沿精武路和雙十路一段的地下往西南流 在綠川西街露出地面 台中公園內美麗的日月湖 早期也屬於綠川河道的一部分   綠川流經中區繁華的住宅和商業區 位處於交通便利的地段 市區內的許多商業行為 大都集中在綠川河岸附近 像是舊建國市場和成功路附近的第一市場 這些在火車站附近的商圈 由於運輸上的優勢因而造就了中區的繁華   從日本時代開始 日本人將綠川納入都市防洪與排水系統的規劃中 當時的工程不僅改善了市區水患問題 也提升了河川周邊土地的利用價值 同時期也在綠川沿岸設置了多座橋樑 設計上兼具實用性與橋身的美學 在都市化的過程之中 這些橋樑一直都是老台中人心中無法抹去的記憶   在雙十路和綠川東西街口 綠川在此地露出地面重見天日 不是很寬敞的水道中 水流從石頭的縫隙中汨汨的湧出 今天打算就從這裡開始走向下游   成功路是台中重要商業區 和綠川交會的成功橋是座有歷史的橋樑 附近有著曾經繁榮一時的第一市場 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已成為東協廣場   綠川經過整治後 以生態親水河道為主要取向 河岸設有步道和綠化帶以及景觀照明 吸引了許多外來遊客或是當地居民來此賞景 如今已成為了熱門的休閒場所   位於台灣大道與綠川交會處的櫻橋 建於大正年間是綠川流域中重要橋樑之一 這座橋在綠川整治工程中 曾經進行復原修繕並保留了日本時代的設計風格   隨著歲末的來到 河道中也開始布置一些相關的燈會裝置 涼爽的氣溫下 在風的吹拂中走近水岸邊 河水不再飄散著異味 加上節慶歡樂的氣氛 這個季節中的綠川呈現出迷人的面貌   中山綠橋是台中市的歷史建築之一 位於中山路與綠川東、西街交界處 也是日本時代的「新盛橋」 經過多次修復後更名為中山綠橋 附近有著許多必訪的熱點 像是宮原眼科 台中電子街 還有一旁那座飄散著廢墟風格的千越大廈   通過民族路口的民族綠橋 這時河裡的水量也明顯了變多了 也可以聽見潺潺的水流聲 很快地就走到民權路 綠川在這裡短暫的流經西區 再轉個彎...

進化中的豬事圓滿公園 華麗轉身的豬屠口

圖片
最近在假日中 經過台中市北區的豬事圓滿公園時 發現周邊總是有著滿滿的人潮與車潮 公園旁的人行道上也出現了小型的市集 仔細地觀察後發現來到這裡的群族 是以年輕的父母帶著學齡前的小朋友居多 這情況讓我想起去年太平馬卡龍公園開幕時的盛況 這些改變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趁著非假日避開了擁擠的人群 再次來到台中北區 東光路與興進路口 的豬事圓滿公園 這裡原本是飄散著異味的台中肉品市場 如今已變身成為以可愛的豬造型為設計主題的綠地公園   公園內飛碟造形的建築是早期的 豬隻拍賣場 後方則是有著一片綠意盎然的草地 一旁有著最近全新完工開放使用的設施 像是豬尾巴造型的溜滑梯和可愛的豬臉公廁 遊戲區以「小山豬」為主題 採用海洋廢棄物回收材料製作 結合環保循環的概念 並將豬的形象融入在遊具及常用設施中 加上一座讓小朋友很難抗拒的白色沙池 以及一些適合老小的遊樂體健設施 秋日的午後 陽光不再炙熱 小朋友忘情的嬉戲其中 大人們則是靜靜地坐在一旁 用著滿足的眼神看著小寶貝的身影 現場瀰漫著一股溫馨的氣息   公園的綠地與步道 充分考量了遊客的舒適與需求 不僅適合動態的活動 除了吸引人目光的遊具與運動器材外 也為靜態的休憩提供了極佳的環境 園區內設有環狀步道 適合散步或慢跑 老人家拄著手杖或是坐著輪椅 在家人的陪伴下緩步前行 沿途欣賞著以豬主題的小雕塑與各種標示 在行進間增添了幾分的趣味性   健身器材旁幾位長者正在活動筋骨 緩慢的動作帶出了輕鬆悠閒的感覺 找個角落坐下來 西斜的陽光中看著小草隨風搖曳的身型 靜靜地感受著周遭的寧靜與安詳   豬事圓滿公園的興建 成功地將一片老舊的園區轉型為 兼具生態、休憩與文化功能的都市公園 不僅改善了生活環境 也帶動了周邊的商業與社區發展 成為台中北區的一個代表性地標 公園雖然不大 但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趣味和用心 在口耳相傳之下 豬事圓滿公園的兒童遊戲區 在假日中將會是北區親子遊樂活動最熱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