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4的文章

老基隆人的廚房 仁愛市場

圖片
仁愛市場是到基隆必訪的美食聖地 這座傳統市場是當地人購買生活用品的市場 從海鮮、肉品到蔬果 除了當日現撈新鮮美味之外 產地價格的優勢也具有強烈的誘惑力 二樓的熟食區有著多元豐富的美食 從傳統小吃到創意料理應有盡有 其中有著不少在地人才知道的私房美食 等著饕客們來挖掘   為了應對各方面的需求 市場的設施也進行了升級 像是在傳統市場中極為少見的電扶梯 和室內空調系統 讓這座傳統市場在保留歷史文化風貌的同時 也能符合現代人的消費習慣與衛生的要求 不過可能是人潮太多 或者是熱炒爐上爐火旺盛的緣故 遊客們遊走在冷熱交替的空間裡 感受著傳統市場內的人間冷暖   賣場裡 老闆們親切的招呼著客人 不論是常客或是初次到來的外地遊客 走在市場內可以感受到在地濃濃人情味 相較於其他觀光景點 基隆仁愛市場有著平易近人的身段 讓遊客可以安心盡情的品嚐各種美食   下車後 在擁擠的街道上走上一小段路 走進這個傳說中的傳統市場 在五花八門的美食選項中 尋覓著角落裡在地人專屬的攤位 幾盤家常的小菜 一碗白飯加上香氣十足的肉燥 這簡約素雅的模式 讓人瞬間充滿著幸福的體感   好吃的水餃也是頗有人氣的品項 我喜歡水餃的氣味和飽足感 加上那碗熱熱的羹湯 清甜的湯頭中有幾片厚實的肉羹 一口湯一片肉羹 或是將水餃放入羹湯中 這種完美的搭配顯現出饕客的巧妙心思 水餃與羹湯所碰撞出的完美味覺令人贊嘆   港都中 海鮮料理肯定是個強項 生魚片 握壽司   鯊魚煙 魚卵沙拉 和那盤用料豐富的海鮮炒麵 在燈光的照射下 鮮豔的色彩充滿著強烈的吸引力 看著名店前那條長長的人龍 只好留待下回再來品嘗了   看見電扶梯邊有張空桌 趕緊的坐了下來 大熱天裡 剉冰果汁店裡 老闆帶著微笑忙碌著 來一碗可以選擇四種配料的剉冰 裏頭有著鬆軟的芋頭和 Q 彈的湯圓 期待這碗可口的冰品可以帶來些許的清涼感   仁愛市場是一個將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市場 提供給民眾一個方便購物與品嘗美食的地方 只是每回到這裡來心中總是充滿遺憾和期待 遺憾的是那不爭氣的小鳥胃 期

搭捷運去 和風徐徐的西本願寺 像極了日本

圖片
  在那段忙碌於柴米油鹽的日子中 每日上下班必須來回在交通繁忙的中華路上 這一路上車水馬龍 行車時必須專注於前方複雜的路況 往往就會忽略了道路兩旁的事物   將時間往回推移 當年的西本願寺尚未整修 傳說中的鐘樓 曾經幾次在西門町附近購物或覓食時 印象中在一群低矮的房舍之間 好像見過這座木造鐘樓的原貌   在多年之後 隨著都市的現代化 各種建設讓這附近的地貌有了很大的變化 這回在北部待了一小段時間 找個空檔 來到西本願寺遺址走走   在網路上科普了一下 概略的理解這座當年有著宏偉建築的古剎 西本願寺是本願寺派的分院之一 全名是「 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台北別院 」 在日本時代是為了服務當時大量來台的日本信徒 本願寺派是日本淨土真宗的一大支派 總本山位於京都的西本願寺   這座寺廟的設計風格 融合了日本傳統建築和當時流行的西式元素 具備莊嚴、簡約的禪意氛圍 寺院內有雄偉的正殿和鐘樓 環境優美 佔地十分廣闊 也是當時台北的一座宗教和文化重要地標   二戰結束日本戰敗 隨著朝代的更替 西本願寺也失去了宗教信仰的功能 於是 這座寺廟逐漸荒廢 部分建築物遭到拆除或改作他用 寺內設施也逐步損毀傾頹   歷經了天災和歲月的摧殘 多年之後原寺廟建築 僅留下鐘樓以及蓮池和部分的建築 還保留著當年的樣貌   西本願寺是日本宗教建築的代表 許多老一輩臺灣人有著深刻的記憶 在台灣光復之後 這塊土地也經歷多次的轉型 有許多人在這裡留下了童年成長的回憶   隨著時代的進步 西本願寺的遺址被列入 文化資產 保護計劃中 在保存歷史文資的前提下 這幾處遺跡經過修復之後 除了恢復原來的庭園造景之外 房舍內也有店家的進駐 提供遊客一個休憩和購物的地方 在開放給民眾參觀之後 如今這裡已成為了旅遊休閒的好去處   庭園佔地寬廣 院裡有著茂密的植物 為這繁華的都市中帶來些許的綠意 幾棟日式木屋和老建築散落其中 寺院中不見當年的香火鼎盛 靜坐在樹下 閉上眼睛 想像著百年前僧侶們禮佛的場景 在吵雜的車流背景聲中 似乎還可聽見昔日的鐘聲和信眾們祈願的聲音   矗立在土丘上的鐘樓 經歷了戰亂和天災加上風雨的侵蝕 經過整修之後 樸素無華的色調 整體上依然保留著 日本傳統佛教 建築的莊嚴   廣大的寺院裡 寺務人員分散於寺院各個角落各司其職 鐘樓在當年就是用來祈福和傳遞訊息 雖然當年的銅鐘早已不知去向 懸掛在樑上仿製的

老街 天燈 吊橋 鐵道 一個十分美麗的山城

圖片
  位於新北市平溪區的十分 是平溪地區礦業開發最早的地區 也是附近規模最大的聚落 是個可以懷舊又能譜寫浪漫的景點 加上老街與鐵道的加持 讓這小城飄散著獨特的魅力 無論是歷史愛好者或是戀人們 都適合在假期中到這裡來走走   十分車站是臺鐵平溪線沿線最大的車站 這條具有歷史的鐵路支線至今尚未電氣化 行駛的線路中 大部分還保持著單軌雙向通行的規模 為了確保行車安全 司機員會將傳統的銅製路牌 在十分車站進行交換的動作 這個馬蹄形的環狀路牌 代表著可以繼續行駛的通行證 交換路牌的環節 是此地最具特色的鐵道風景   當年建設鐵路平溪線 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礦業的需要 只是隨著礦源的枯竭 漸漸地喪失了原有的運輸功能 加上當地人口不多 客運業務量無法支撐營運的支出 這條支線因而逐漸的蕭條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生日趨富裕 假期中許多人會到鐵路沿線的山區登山健行 下山後再到聚落裡吃個傳統風味的小吃 飯後在鐵軌兩旁遊走時 這復古的場景 讓許多人在這裡找到了 童年的回憶 加上幾部 電影場景 的催化下 平溪支線又開啟了另一個春天   火車慢慢的駛過 帶我們回到過去的鐵道歲月 這裡有個罕見的特色 老街和火車鐵軌似乎是共構的概念 民居建築貼近鐵道而建 居民每天都看到火車從門前經過 生活中在鐵軌旁出入也是日常 這些臺灣鄉下地區昔日的生活情節 對於在城市裡成長的人而言 是件很難想像的事情   沿著鐵軌兩旁走便可以走進十分老街 兩旁的老房子保留著早期的建築風格 木造的結構和瓦片屋頂 讓人回到過去的生活記憶中 老屋內的飲食店可以吃到傳統的小吃 我喜歡帶著豬油香氣的湯麵 看著上面漂浮著些許的油蔥酥 加上一些豆芽菜和幾根韭菜段 還有一片薄薄的豬肉切片 在簡單的配料中可以吃出濃濃的古老味覺 這才是正港的台灣味啦 !   在小攤上 也能品嚐到香腸、草仔粿、地瓜球等在地美食 這些食物不僅滿足味蕾 填補心中長久以來思古的空缺 還能促進一下當地的經濟發展   販賣天燈的店家門口許多人圍繞著 其中包括來至國外的遊客 放個天燈好像已經成為來台灣旅遊時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