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4的文章

秒飛歐洲 置身於希臘夢幻般的場景 我在嘉義大林蓋婭莊園

圖片
在國內旅遊的行程中 到各種產業的觀光工廠參觀 似乎是行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或許是為了滿足人們在旅行途中 習慣性的吃美食和買些伴手禮的需求 這些年來 在各地新增加了許多大型的觀光工廠 為了吸引遊客們的目光 在規模上和建築的設計上推陳出新 有些強調花園景觀或是南洋風情 還有一些則是走歐洲皇家復古的風格 在這眾多的選項中 讓人們可以依不同的路線和購物上的需求來安排 在參觀的同時 打打卡拍拍照這是一定要的 隨著不同風情的美照和影片在網路上流傳著 於是逐漸的形成一股新興的網美旋風   位於嘉義縣大林鎮的蓋婭莊園 是一座結合希臘美學與生技園區的景點 莊園以大地之母蓋婭為名 處處洋溢著希臘神話的浪漫氣氛 純白建築搭配藍天白雲 營造出夢幻的異國風情   吹個冷氣聽完小姐姐的解說之後 自在的遊走在這座挑高的大建築中 陽光透過玻璃窗灑落 屋頂和牆面上有著精美的裝飾 淡淡的描繪著希臘神話中的故事   大廳內有許多精心設計的拍照場景 透過專業的設計 營造出了各種不同的風情 將 希臘神話 中的浪漫與現代美學完美結合 鮮艷的色彩加上強烈的對比 吸引著遊客的注意力 當然不可忽略的是 那些前所未見的全新概念   沒去過歐洲 關於歐洲的印象 都是在媒體上或是書本上得到的 帶著劉姥姥逛大觀園的態度 很謙卑的走在這充滿著奢華的建築裡 看著那些叫不出人名的人物雕像和壁畫 這時 可以很深刻的感受到 “ 大厝難打掃 ” 這句話是真的   看著拍照的人群快速遊走著 趕緊的將思緒拉回到現場 認真地嘗試用不同的視角 來理解這皇室的生活態度 花團前 書架旁都是不能錯過的角度 轉個方向 也可見中式庭園和中東的沙漠風情 在拍出美美照片的同時 很自然地也置入了產品的元素   走到戶外 莊園正中央的水池 清澈的池水倒映著藍天白雲和周圍的建築 沿著蜿蜒的小徑漫步 花園中開滿了各式各樣的花朵 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花香 造型高雅的噴水池裡 潺潺的水流聲帶來了些許的涼意 我忘情於花園之中 期待可留下這美麗...

神秘又充滿靈氣的海蝕洞穴 基隆仙洞巖與佛手洞

圖片
仙洞巖與佛手洞雖然是兩個獨立的洞穴 地緣關係讓這兩個景點 融合成為了一處獨特的自然與 人文景觀 區 曾被列為基隆八景之一的基隆仙洞巖與佛手洞 是北台灣知名的自然與歷史景點 獨特的地形地貌與豐富的歷史故事 吸引了無數遊客到這裡來探秘 尤其是在炎炎的夏日裡 四通八達的岩洞內陰涼濕潤 雖然有些潮濕 地面也有些濕滑 走進深入山壁內的岩洞中 可以感受到一股沁心的涼意   仙洞巖 是一個在海水長期的沖刷下所形成的海蝕岩洞 在洞內微弱的燈光下緩步的前行 洞內設有小型寺廟 除了佛教元素也融合了道教的信仰 符合了在地多元化的宗教文化傳統 廟裡供奉觀音菩薩和其他神明供信眾參拜 多年來香火鼎盛 在柔和的燈光下 面貌安祥的佛像顯得格外慈悲祥和   潮濕涼爽的洞內 空氣中飄散著淡淡的煙香氣味 長期滲水的岩壁上雕刻了幾幅石刻 隨著歲月流逝與世代的變遷 加上海風的長期侵蝕下已有些風化 主要內容描述著神佛的故事與當地的傳說 也有當年戍守於此地的阿兵哥所留下的記憶   早期基隆港區的西岸尚未開發 從仙洞巖眺望基隆港 海岸邊遠望的視野極佳 藍天碧海景色壯麗令人心曠神怡 隨著港區的擴大 如今廟前的道路上貨櫃車頻繁進出 貨櫃場遮蔽了那片美麗的海景   位於仙洞巖旁邊巷弄內的佛手洞 同樣是天然的海蝕洞穴 最特別的是在洞內深處石壁上 有一處天然風化形成的岩石 條狀的紋理形狀酷似手掌 在那民風樸實的年代中 人們將這神奇的地貌歸功於神佛的法力 並且期待著可以在這裡得到庇佑 這洞穴因此得名「佛手洞」   民眾認為佛手能夠帶來幸好運 特別是對航海者和漁民來說 基隆是一個港口 信徒會前來祈求平安航行與漁獲豐收 在二戰時期 佛手洞也曾被當作 防空洞 使用 戰後經過整修 成為一個獨特的人文景觀區   與仙洞巖相較之下佛手洞較為狹窄 厚實的岩壁隔絕了外界的吵雜聲 行走在無聲的地心世界中 四周十分的寂靜 只有陣陣的呼吸聲和腳步聲迴盪在洞穴中   洞中有些地方需要低頭彎腰才能通過 遊走在迷宮般的通...

安靜的貓村 古老的整煤場 我細細的品味著猴硐的美麗與哀愁

圖片
火車沿著基隆河岸而行 搖晃中引來了濃濃的睡意 只是坐在有著油煙味覺的車廂中 嗅覺上感覺有些許的壓迫感 尤其是在通過隧道的時候   柴油機車頭行駛中 車頂上會排放出淡灰色的煙霧 經過這些煙霧的長期煙燻 車窗上有層淡淡的黃色油汙 稍稍的阻隔了窗外的光線 不過 在明亮處 帶著朦朧感的景色依然可見 美麗的綠色山丘和河床上特殊的景觀 在火車行駛中快速地往後飛奔   就這麼搖搖晃晃的來到了猴硐車站 這裡是台鐵宜蘭線和平溪支線的交會點 乘車場域中包含電氣化和傳統式不同的月台 調度場中多軌的鐵道 訴說著這車站曾經的繁華歲月   猴硐原本是一個偏僻的小村莊 因煤礦開採而繁榮起來 當時的猴硐是台灣主要的煤礦開採地區 為了因應礦場的各種需求 包含人力與物資 吸引了許多礦工及店家到這裡來謀生 逐漸地形成了一個繁忙的小鎮   在多年之後礦源逐漸枯竭 居民陸續地離開了這個地方 平溪支線的乘客量也大幅下降 雖然宜蘭線的火車也會行經此地 但是猴硐車站的編制是三等的小站 僅有一般的普通車會停靠上下客 於是猴硐的繁華回歸於平靜 當年遺留下來的礦業設施不敵歲月的摧殘 漸漸的鏽蝕與傾頹   多年前的假日中 曾經來過這裡 那時站前地區尚未整修 幾座木屋是礦場當年的辦公室 巨大的整煤場被鏽蝕的鐵皮包裹著 斑剝脫落的鐵片隨著強風不停地搖擺 現場飄散著濃濃的廢墟風格   隨著時代的發展 少子化的社會中 毛小孩撫慰了許多人空虛的心靈 在平溪支線沿線幾個懷舊車站陸續轉型之後 一群愛貓的 文化工作者 將猴硐打造成為「貓村」 假期中總會吸引了大批遊客到這裡看看可愛的貓咪 貓奴們也可在這裡相互交流一下心得   猴硐車站成為進入貓村的門戶 車站也因此又熱鬧了起來 加上當地居民和義工 努力營造一個以貓為主題的景點 於是猴硐逐漸成為具有特色的旅遊地點   下車後走過臨時搭設的鐵橋 天色有些陰暗的午後 山邊的老聚落顯得有些冷清 幾隻小貓或坐或臥或遊走其中   在長時間的磨合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