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阿塱壹微型古道 迎風觀浪傾聽海洋的聲音

圖片
阿塱壹微型古道 步道舒適平坦這是一段可以輕鬆散步的古道 能讓你感受到山與海之間的迷人風情 海岸線上的浪濤拍打在礫灘上 白色的浪花來回於石灘之間 噴濺起的水霧飄散在風中 迎著帶著鹹濕味覺與體感的海風 帶著相機用最輕鬆的步伐 走吧 讓我們看海去   阿塱壹在排灣族語言中的意思 指的是「男人走的路」 這條古道完整的路線 南從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起始 向北至台東縣達仁鄉的南田村 曾是原住民部落間的聯絡道路 是台灣至今少數尚未被道路嚴重切割的海岸線   古道沿途景觀壯麗海天一線 行走其中除了可獲得視覺與心靈上的震撼 對於愛好自然生態的人來說 有機會看到珍稀動植物與棲息地的實境 加上這條路線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故事 吸引了許多愛好大自然的人們到此朝聖 只是這段海岸屬於較原始的區域 進入前需事先申請入山證 並且需要具資格的導覽或解說員陪同   古道內路況多變行走時稍具難度 包括海灘礫石、森林小徑 拉繩陡坡、木棧道 若遇海水漲潮或強風時 會更具有相當程度的挑戰性 所以並不適合一般假日踏青或是休閒旅遊的行程   阿塱壹微型古道 位於台東的南田村 總長度大約 600 公尺 是地方政府及社區為推廣旅遊兼顧保育所設 提供一般民眾作為古道友善體驗的路段 這裡沒有山徑也不須艱難跋涉 讓人在輕鬆散步之間就能親近古道 這條微型古道帶給旅人的不只是風景 也是一條通往歷史的古道 讓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 都能感受原始之美 也可以從中體會尊重土地的真諦   微型古道兩側高大的林投樹叢自然的繁衍 樹叢中可以看見林投果結實累累 濃密枝葉遮蔽了陣陣強風的吹襲 走在斷續的樹蔭下讓人不覺悶熱 行進間也不會有來往車輛的干擾 非常適合一般旅遊 散步 拍照 隨著路邊文字標示板的提醒 也可了解路程的進度   在步道末端開闊處的沙灘上 有一座金屬製的「手部裝置藝術」 是加拿大藝術家受邀來到南田 用創意與時間所創作的藝術品 作品取材於海邊漂流上岸的海廢金屬與塑膠 來至大海的素材為藝術帶來了新的生命力 其中蘊含著大海與人類是自然共生的生命共同體 提醒著人們保護環境珍惜自然的美好   走一回阿塱壹微型古道 只要帶著平常的心境 在微鹹的海風吹拂中 聽聽這片海洋的原始吶喊 與這片沙灘一起細數歲月的腳步 最美好的風景並不只是你看見的樣貌 而是存留在你記憶中最令人感動的...

屏東潮州 走訪日式宿舍園區的前世今生

圖片
  入秋之後陽光不再炙熱 在潮州午餐的飯點時刻 圓環附近熱鬧的商圈 似乎是覓食的最佳選擇 非假日的老城區 只有少數店家開門營業 緊閉的鐵門讓街景顯得有些慵懶 零星的遊客遊走其中 尋覓著傳說中的特色景點與美味小吃   圓環邊的不遠處有個安靜的角落 可以看見一處日式木造建築群 潮州日式歷史建築文化園區 這裡是日本時代的官員宿舍群 園區飄散著滿滿的日式風情 日式木造宿舍建築 典型的黑色瓦頂、古樸的木構牆面 以及屋側帶有陽台或是走道的和式格局 當時的建築不但重視實用,也講求美感 外牆採用耐候性的「雨淋板」工法 木板交錯鋪設讓外觀增添了一道道美麗的層次 這些都是當時建築的特色也展現出匠師們的工藝   說起這個宿舍群的歷史 過去是「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屏東支局潮州出張所」 台灣光復之後 這些宿舍轉為公路工程機關的宿舍 在走過數十年的歲月後 終究還是無法避免屋況老化 在都市發展的壓力下面臨拆遷的命運 在地方文資團體與政府共同努力下 這些宿舍被保留了下來並逐步的進行修繕與活化 讓人們有機會得以一窺這段塵封的往事   漫步在鋪著碎石的小徑上 建築群雖是經過整修的工序 還是可以發現木造建築散發出時光的味道 陽光灑落的時刻從木板的紋理中 依舊可以感受到那段既溫柔又生動的歷史記憶 宿舍旁的庭院中種著綠樹和花草 屋內一扇扇和紙拉門與屋側的木板走道 從窗外灑落的光影 讓時間又重新回到那個單純的年代 微溫的風動中屋內飄散著淡淡的木頭香氣 坐在木質地板或是榻榻米上望向戶外 翠綠的庭院裡花木扶疏 懸掛在上方的鯉魚旗隨風搖曳 耳邊傳來陣陣的蟲鳴 也能聽見從木柱內不時傳出蛀蟲啃食的聲響 靜坐在老木屋旁的陰涼處 傾聽時光的風講述著屬於南台灣的故事   屏東潮州的老城區裡 有許多美味的傳統美食 像是有名的燒冷冰 旗魚黑輪 在圓環附近有間乾淨舒適的羊肉專賣店 點了炒麵和麻油羊肉湯加上一份蔥爆羊雜 最後再來碗白飯 這看似家常的羊肉料理口味讓我十分的驚艷 加上價格也相當的親民 這羊肉真的不錯吃喔 大熱天的再吃碗冰涼的綜合豆花 豐富的配料與有著天然豆香味的豆花 滑嫩中帶著多元的口感 上車前再帶杯薏仁綠豆湯 冰品帶來了陣陣的清涼意 也瞬間舒緩了羊肉燥熱的壓迫感   走一回潮州小鎮 在潮州日式歷史建築文化園區看見了老屋的重生 也吃到了帶著古早味的美食與冰品 深深...

台南風神廟 聞風穿越三百年

圖片
  台南這座充滿歷史味覺的城市裡 有著一座很特別的廟宇 風神廟 這是祭祀與自然界相關神祇的廟宇 廟埕邊的柱狀石碑上「三級古蹟」的刻字 代表這座古廟是珍貴的文化資產   位在台南市中西區的小巷裡 古老的風神廟 廟的規模雖然不大卻充滿著歷史的痕跡 風神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間 那個年代的台南稱為「台灣府」 是台灣最繁榮的地區 當年的運輸以船運為主 河道上的船隻可以往來於這個區域 港口邊商務繁忙各種交易盛行 隨著台江內海的淤塞和改道 這裡的滄海已成桑田 當年水港門戶的功能也早已消失   風神廟的主神。掌管風勢、天氣和自然變化 與雷公、電母是自然界力量的象徵 早期此地的居民特別尊敬風神的神威 因為只要風穩定的吹著船隻就能順利啟航 農作時沒有強風的肆虐田地也能豐收 所以對「風」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敬畏感 人們在南河港旁邊興建了這座風神廟 祈求風調雨順、航運平安 這座廟對老台南人來說 不只是信仰更是生活上的寄託   早期廟的規模為四進式建築 分別為大門 官廳 風神殿 最後則是大士殿 數百年來廟體經歷了幾次整修 日本時代的市區改正 後半段建築被拆除 在地方信徒募資重建後成為了現在的規格 近期則是地震震垮了廟前的石碑亭 經過修復後才得以重新「入火安座」   風神廟的建築 是一座典型的閩南式三合院格局 屋頂是硬山紅瓦造型 沒有太多繁複的裝飾整體比例十分穩重 屋簷下的木雕樑柱 雕著祥龍、鳳鳥、麒麟等瑞獸 屋脊的兩端還鑲著魚龍造型的排水口 象徵著「風生水起、福氣長流」   走進廟裡煙香裊裊 空氣裡飄散著淡淡的檀香味 風靜靜的流動 肉眼無法看見但卻真實地存在著   廟前的「峴石亭」和「棠蔭亭」 這兩座碑亭曾經被誤認為是鐘鼓樓 經過考證之後發現 是修廟功德的紀念石碑亭 正門的廣場有座石造的接官亭 接官亭建材以花崗石造為主 外觀穩固而古樸 石柱之間的對聯雕刻 以及石額上的浮雕 讓這座亭閣散發著優美的工藝與非凡的氣韻 從外地來的文武官員抵達台灣府城時 從水路登岸走過這座牌樓 會有百姓或官員在這裡恭迎 卸任離開時也會在接官亭送別 如今這座石造亭閣略顯老態 在歲月的流動中依然堅實佇立 與一旁幾座巨大的石碑 透過那份由歲月刻畫出的古意與厚重感 用著模糊的字跡 一同見證台南古城三百年來的風華歲月     風神...

臺中清水瀞園的故事 穿越時光的古宅美學

圖片
  前些天在網路社群中看到 可以報名參訪台中清水黃家瀞園的公告 很早就想去看看這座有名氣的大宅院 由於開放的人數和梯次並不多 於是在開放的時段趕緊的把握機會報名參加 期待可以一睹當年大戶人家的生活日常   一早為了避開上班時段的車潮刻意的早些出發 下高架橋之後 在進入清水市區前 看看時間還早就先吃個早飯再說 路邊有間販賣著傳統台灣美食的早餐店 灶台上滷鍋裡飄散出誘人的香氣 先點上一份香 Q 脆口的腳筋飯和一份炒麵 再來碗香甜的白菜滷以及一碗綜合湯 白飯裡淋上了油亮的滷汁 在攪拌之後泛著濃濃的豬油香味 炒麵淋上蒜泥與韭菜醬油之後 吸上一口略帶咬勁的麵條 可以吃到古早懷念的味道 綜合湯裡料多湯鮮 這份簡單美味的早餐 真的不錯吃喔   黃家瀞園位在臺中清水區的三美路上 這裡沒有商圈的喧囂 也沒有觀光勝地的擁擠人潮 來自時光深處的氣息隨著風吹 在洗石子的牆面與紅磚瓦下悄悄流淌著 大宅的主人是日本時代清水地區的知名仕紳 曾經擔任當地的庄長與區長 是地方上具有聲望的政治人物與地主   瀞園建於 1929 年 這座兼具中西風格的宅邸 將當時流行的建築美學融入傳統閩南格局之中 寬闊的庭院前方有座半月形的池塘 池畔有石橋可通往池中的假山與島台 在那個年代這樣的設計 代表著屋主的地位與生活品味   穿過庭院走近華麗的古宅 可以看到獨特的建築立面 設計外觀不再是傳統閩南紅磚拱門 而是以折衷主義風格打造的立面 拱圈、柱式、山牆與屋頂上的鬼瓦 這些和洋式的建築元素融入其中 牆面以磁磚與洗石子的結構 雕塑出各式的裝飾與徽紋 其中出現網球和球拍的元素 讓人能感受到那個年代貴族生活的品味 寬廣的客廳中 天花板上的裝飾和地上地磚的紋路 可以看見各種洋式的設計 充分展現主人家崇尚時代潮流的方向   第二進建築的區塊 則是回到熟悉的閩南古宅樣貌 木構屋架、屋脊、雕樑畫棟 剪黏、交趾陶、木雕、石雕與彩繪 在陽光下閃耀出細膩又繁複的層次 牆上的彩繪出自名匠之手 巧妙地將洋式的繪畫工法與傳統故事結合 讓門楣彩畫與壁飾都呈現生動的氣息   黃家瀞園最令人驚豔的地方 就在於大膽又自然的融合了東西文化 前廳的現代感與後屋的古典味 讓兩個時代在同一屋簷下共存 在那個古早的年代中 這座宅第扮演著清水地區民宅建築的領頭羊   隨著時光的流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