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台中柳川水岸 城市中現代化的景觀河岸

圖片
人類從古至今 在生活習慣上一直是逐水而居 水岸邊有著豐富的天然資源 在那物資缺乏的年代中 河流帶來了生活上許多的便利性   在台中市區內有著幾條重要的河流 包括柳川 綠川 旱溪 梅川等幾條河川 在台中近代的發展中 這幾條河流曾經滋潤了河岸邊的土地 也承載了許多人的記憶   今天想去柳川水岸走走 出發前先在 google 地圖上了解一下 柳川從豐原經過北屯一路流經台中市區後 在烏日區附近匯入旱溪 為了配合市區的道路規劃 沿途有幾處以涵管的模式潛入地下 直到過了台灣大道與大誠街附近 露出之後才得以順利完全的重見天日   過去柳川是一條重要的都市排水河道 在早期就有人居住 並且有利用柳川溪水來洗滌的行為 直到國民政府遷台時 移入了大量的外來人口 當時柳川河岸兩側已經成為台中城市重要的生活區域 民眾利用河岸的空間興建許多吊腳樓 並逐漸的在附近形成一個熱鬧的商圈 居民經營著各種小店舖或是小型工廠 隨著生活或是工作上所產生的汙水也排進柳川裡 漸漸地河川受到了汙染並衍生出許多衛生問題 吊腳樓除了周圍環境雜亂之外 簡陋的建材在居住安全上有著極大的隱憂 於是政府推動柳川整治與吊腳樓居民搬遷計畫   柳川在整治完成後 在長期的規畫中數度變身 如今已成為 城市中現代化的 景觀河岸 不過曾經在此地生活過的居民 仍對原本的生活充滿懷念 吊腳樓是台中早期城市化的重要見證 也反映了居民的韌性與所創造出的經濟活力   秋風陣陣的吹著 我沿著柳川西路一路前行 走往水岸邊的入口被層層的封鎖線圍住 標示版上寫著年末燈會的工程正在進行 所以這段時間無法進入 施工的範圍從台灣大道開始 一直延伸到民生路為止 既是如此 也只能在岸邊的步道上賞賞景   沿著步道漫步 一旁的道路上雖有著隆隆的車流 耳邊還是可以聽見潺潺的水流聲 整治後的柳川展露迷人的風姿 微風吹過水面空氣中帶著淡淡的青草氣息 台灣欒樹雖已過了盛開期 但是枝頭上依然可見殘存的花朵 幾株柳樹柔軟的枝葉在秋風中搖曳著 還有那成排高大濃密的老榕樹 下方的氣根如同自然垂落的長髮 密密麻麻地垂掛在粗壯的枝

走進台中第二市場 尋覓美食與歷史的味覺

圖片
台中第二市場 是一座日本時代所設立的傳統市場 當時為改善市場環境與秩序 興建了這座市場 並取名為「 新富町市場 」 市場內販售的貨品精美售價也較高 主要的功用是 服務當時居住在新富町附近的日本人 因此又有「日本人的市場」的稱呼   市場建築使用了當時少見的六角形設計 整體的動線十分流暢 從不同入口進入市場 都可以輕鬆的走到市場內的各個區域 中央的圓形中庭和天井設計 光線從上方灑下 映照出市場內明亮的光影 也可以讓市場內的通風良好   這座六角形市場的格局 以及老店家和經典小吃 都帶著濃厚的歷史氣息 傳統市場裡的日常記憶 還有那些美味的傳統美食 長久以來吸引許多饕客來到這裡 尋覓傳說中的在地風味   在市場中漫步 除了可以聞到美食飄散的香氣之外 還可以感受到市場的濃厚人情味 店家親切的招呼聲 或是鄰居巧遇的寒暄話語 在市場內構成了一幅溫馨的畫面   早期市場的區域設計十分巧妙 蔬果區、肉類區、熟食區等規劃分明 不同的攤位形成了多樣化的市集風貌 隨著時代的改變和市場的供需 如今雖然已經不像當年那般明確 但是仍可感受到些許的輪廓   巷弄中可見斑駁的牆面 原始的鋼筋混凝土與古老的木造結構 訴說著這個市場歷史的久遠 遊走在其中 似乎可以聽見時光流動的聲音   跟隨的社會型態的改變 台中第二市場 不僅有老字號的小吃攤位 也出現許多年輕人開設的新式餐飲店 營造出新舊文化的融合和符合現代飲食的體驗 在市場的整體規劃和設計 則是保留了許多舊時風貌 讓遊客可以感受到濃厚的懷舊風格 這也是讓老台中人和觀光客在此流連的重要因素   市場中央有塊空地 從導覽解說中得知 這區塊是當年的水果批發場地 曾經人聲鼎沸的場景如今已不復見 徒留這空蕩的場景和兩旁的黑白照片 讓遊客們來想像著此地當年的繁榮景象   周邊有幾家老字號水果行 沿襲的黃金地段的營業方向 冷藏架上陳列著外觀碩大外型完美的水果 也有一些包裝精美的水果禮盒 在燈光的照射下顯得十分的高貴   一旁的小店中 幾位老人家圍坐於小圓桌邊 工作檯裡老闆正忙碌著 虹吸式的咖啡機裡飄散出濃烈的香氣 午後的悠閒時光 在老市場的角落中 來上一杯香醇美味的黑咖啡 這優雅的情境令人著迷   印象中的傳統市場 給人的感覺總是濕滑又帶著異味 相較於光鮮亮麗的現代超市與大賣場 老市場正在逐漸地式微中 第二市場裡 許多擁有數十年歷史的老店仍在此持續營業 饕客們正

老台中人共同的記憶 台中中區萬春宮

圖片
在閩南沿海地區 早期人們謀生的方式 總是脫離不了運輸或是漁撈 所以與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波濤洶湧的海面上隱藏著許多凶險 長久以來媽祖婆 一直是當地人心目中的保護神   或許是當年交通不便的因素 在日常移動上容易受到地域上的區隔 為了滿足民眾心靈上的需求 在各地設有多座供俸天上聖母的廟宇 人們在出行前 可以到各地的媽祖廟祈求平安   印象中 位於中區成功路與平等街口的萬春宮 老台中人習慣稱呼這裡為媽祖宮 萬春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媽祖廟 我懷著親近歷史的心態 探訪這座歷史悠久的萬春宮 這座廟宇在老台中人的心中 是一個承載著許多記憶的地方   據廟方宮誌的紀載 清康熙年間 藍廷珍將軍恭請湄洲朝天閣的媽祖神像來台 並於大墩庄店建廟命名為「藍興宮」 後因廟宇年久失修 地方人士募資改建 並於嘉慶年間更名為「萬春宮」 日本時代萬春宮曾一度改名為中尊寺 日本戰敗之後萬春宮才得以恢復原貌 並於 1958 年重建為現今的宮殿式建築   宮廟內的裝飾與雕刻 是建築的一大亮點 這些精細的工藝展現了傳統宮廟建築的美學 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涵 彩繪以金黃色為主 搭配紅色和綠色 色彩鮮豔營造出宮廟中莊嚴的氣氛 龍柱是道光年間泉州的白石雕刻 龍身矯健有力線條流暢雕刻栩栩如生 充分展現了匠師們高超的技藝   廟埕兩側的石獅 戴著棕簑製作的斗笠造型可愛 是萬春宮的特色之一 這對石獅不僅具有辟邪的功能 也是廟宇的守護神 這些精美的工藝 不僅美化了廟宇的環境 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涵   主殿中主祀天上聖母 頂上懸掛著 光緒皇帝御賜 的「 海晏河清」匾額 這塊匾額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萬春宮的過去見證了台中的發展史 也反映了當地居民的信仰與生活 在地方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其所承載的歷史具有崇高的文化價值   萬春宮是台中的宗教信仰中心 人們在遇到困難時 會來這裡向媽祖祈求庇佑 在生活中遇到喜事 也會到廟裡感謝神恩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各種交通建設的普及 大大的縮短了城市間的距離 也排除了地區性的區隔 有許多從各地來到這裡燒香祈福的信眾 本地的信徒們 也會到各地參與其他媽祖廟的繞境活動 在每年農曆三月 總是會掀起一波追隨媽祖的熱潮 各種大型的繞境活動 帶來了許多全新的感受與視野   萬春宮香爐裡裊裊上升的煙香中 廟裡祈福的人們繁忙的進出 數百年來媽祖娘娘的神威 庇佑著老城區周邊的商家 微涼的午後 我帶著歡

時光交織的信仰殿堂 古老的歷史建築台中柳原教會

圖片
在人生的旅途中 宗教信仰是一種可以左右人生方向的力量 在未知的旅途中 有了神明的指引 走來相對會讓人覺得較為踏實 信仰的力量就是如此的神奇   這些年行走在台灣各地 或許是受到傳統習俗與觀念的拘束 參訪歷史人文相關的景區時 往往都是遊走在各地的廟宇或是道觀中   西方的天主教與基督教傳入 華人 社會 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 其間經歷了多次興衰 直到清末鴉片戰爭後 在列強的壓迫之下清政府開放通商口岸之後 西方的傳教活動才得以恢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台灣深耕多年 也留下了許多歷史悠久的教堂建築 這些老教堂除了是信仰的中心 同時也是台灣歷史與文化的見證 老教堂美麗的建築承載著歷史的記憶 也傳承著信仰的力量   柳原教會是台中地區歷史最悠久的長老教會之一 舊教堂建築於 1916 年完工 融合了 蘇格蘭傳統教會建築 的特色 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和建築價值 由於其在台灣教會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以及建築本身的歷史意義 台中市政府於 2002 年 將柳原教會的舊教堂登錄為歷史建築 柳原教會舊教堂的建築風格 深受英國長老教會的影響外觀簡樸典雅 其磚牆結構、承重牆結構等建築工法 都反映了當時的建築技術 柳原教會見證了台灣基督教 在台中地區的發展歷程 也是台灣日本時代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懷著對歷史建築與宗教文化的敬意與尊重 我走進了位在台中市中區興中街的柳原教會 外觀醒目造型優雅的古蹟禮拜堂 是一座磚造建築的藝術品 紅磚外牆、洗石子裝飾 以及精緻的拱型窗戶 幾株翠綠的松樹襯托其中 潔淨的玻璃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亮光 木製的隔條在歲月的洗禮下泛著蒼白的色澤 整座建物散發著一股優雅的氣息 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教堂 經過幾次的整修後依然保持著完整的身形 古典的外觀營造出懷舊且穩重的場景   相較於舊教堂的古典風格 另一邊的新教堂則是突顯現代的風格 雖然建築時期不同 但兩座教堂在設計上 同樣的會讓人感受到心靈祥和與自在 新教堂現今作為主要的禮拜場所 會定期的舉行傳統的禮拜儀式   柳原教會傳承基督教的信仰與價值觀 提供信徒一個安心的精神歸屬